首页
搜索 搜索
当前位置:综合 > 正文

餐饮消费开年加速回暖 市场信心逐步恢复

2023-03-22 18:17:08 新华网

新华社北京3月22日电 题:餐饮消费开年加速回暖 市场信心逐步恢复

新华社记者


(资料图)

摩肩接踵的排队“长龙”、蒸蒸日上的餐饮产业……随着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,餐饮堂食等线下消费场景有序恢复,带动相关消费回暖向好。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,2023年1至2月,全国餐饮收入同比增长9.2%。

餐饮消费需求大幅释放

最近,“一桌难求”成了不少消费者就餐的普遍感受。在广州市北京路的“潮发”潮汕牛肉店“长龙”不断,晚6点等位的就有几十桌,到周末这家店日均取号更是近千桌。服务员小跑上菜,直呼“最近客人好像接待不完”。

客流恢复促进营业额增长。2023年1至2月,北京华天所属各品牌整体同比增长约12%。其中,同和居食府、新川面馆同比增长均超过20%。尤其是同和居食府、二友居2月份销售额已超2019年,恢复至正常水平。

为助力餐饮业复苏,1至2月,北京、深圳、杭州多地发放餐饮专项消费券,效果明显。美团数据显示,杭州、宁波、绍兴、深圳、珠海、东莞等城市发放消费券后,餐饮堂食消费同比增速均达到了两位数。除了发放消费券,多地政府还出台政策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,包括支持外摆经营、推出“餐饮贷”金融产品等。

餐饮之“小”折射发展之“大”。中国烹饪协会分析,2023年1至2月,全国餐饮收入增速、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增速分别较上年同期上升0.3个百分点、0.1个百分点。今年1至2月,全国餐饮收入占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.9%,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5.7个百分点。

中国烹饪协会相关负责人认为,1至2月,在春节假期和助企政策带动下,餐饮消费需求大幅释放,餐饮市场回升明显,为全年发展开了个好头,对于提振2023年消费信心起到了“催化剂”的作用。

新动能“助燃”餐饮市场

盆菜、速冻菜……广州酒家加快预制菜新品研发和产品升级,速冻食品的营收一度是公司第二大收入来源。《2022年中国预制菜产业发展白皮书》显示,2022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达4196亿元,同比增长21.3%,预计2026年市场规模将超过万亿元。

广东省餐饮服务协会秘书长程钢认为,受疫情影响,人们的消费行为和习惯变化,不少餐饮主体“危中寻机”。有的主动调整经营方式,包括创新预制菜等餐饮产品、加强产业跨界融合,叠加新兴消费元素,扩展了商业空间,优化了品牌体验和认知,最终增强消费信任激活市场,以实现更平稳、可持续、良性循环的发展。

包括直播、短视频,数字化渠道和社交分享功能帮助刺激消费需求,吸引更大客流,拉动餐饮消费。“我们通过策划肥肥故事汇、美食推荐官探店等视频,提升品牌热度。”肥肥虾庄董事长柴标说,部分门店一天七八成的客流来自网络平台引流。

更多老字号尝试跨界创新,吃喝与游、演、娱、购等多业态结合,多样新场景丰富消费体验。在陕西,集秦腔演艺、老字号美食、国潮新零售为一体,西安易俗社文化街区的游客越来越多;西安饭庄总店通过陕菜文化体验博物馆,让顾客沉浸式了解当地饮食文化;老字号企业变身“便民社区食堂”,开启社区连锁新模式。

西安饮食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、董事长靳文平表示,老字号开启多元化发展新篇章是餐饮行业以市场为导向,以消费需求为突破口改革探索的缩影,有助于推动行业发展,提升品牌的社会和经济效益。

新举措稳定行业信心

“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”“增强消费能力,改善消费条件,创新消费场景”……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,各地进一步明确政策、稳定预期。

利企惠民政策持续加码,助推餐饮消费升温。比如北京举行多样餐饮促消费活动;广州陆续出台餐饮扶持政策,对转型升级餐饮企业最高奖励100万元,对营业额增长企业最高奖励200万元;温州围绕降低餐饮业准入制度性成本等,出台提振餐饮业发展信心十条举措。

餐饮业主体信心更足,投资布局加速。不久前,中国(广州)餐饮产业发展大会暨投融资合作交流展上,上百家餐饮企业提出近千个品牌餐饮投资项目意向,既有粤菜、湘菜、川菜、鲁菜等国内主要菜系,又有日料、东南亚菜、中亚菜等国际风味,投资金额超过30亿元。

第三方研究机构艾媒咨询相关负责人张毅说,餐饮行业扩张表明信心逐步恢复,拓展多元,并趋向中高档项目。餐饮行业追求更高质量的品牌发展,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。

“从宴会、聚餐、商务接待、预制菜等各个方面都能看到餐饮业快速恢复的信号。新模式、新渠道、新技术不断涌现,推动餐饮业向多元业态和品质化发展。”陕西省烹饪餐饮行业协会副会长陈建奇说,也需要注意到由于门槛低,行业竞争加剧,整体利润率较低,原材料和服务成本日益增加,因此要在专业化和产业化方面进一步发力,提高竞争力。

业内人士表示,为了加速餐饮业全面稳步复苏,要持续完善政策支持和引导,推出更符合企业需求和市场预期的帮扶、促消费政策,引导培育龙头企业和领军人才,合理化产业布局。同时,既要促发展也要反浪费、既要产品创新也要守好食品安全底线。(记者丁乐、吉宁、蔡馨逸、李佳旭)